首 页
招贤纳才
联系我们
客户留言
欢迎光临!
产品搜索: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4007006689
  资讯中心
  公司新闻
  行业新闻
  员工天地
  基础知识
  免疫组化技术操作及注意环节
  免疫组化常见问题及处理方法
  资料下载
  免疫组化常见问题及处理方法
杂信号-非特异性染色
发布时间:2008-10-16
由于切片、内源性IgGFc受体、辣根过氧化物酶、碱性磷酸酶、生物素的存在等原因,同时组织在处理过程中如高温修复也会使更多的内源性生物素暴露,造成染色组织上会出现非抗原部位的非特异性染色、边缘效应等杂信号。原因分析如下:
全片着色
1.
是否有效地去除了内源性酶和生物素。应注意的是,并不是每一种组织均需要进行此步骤,但对于内源性酶或生物素丰富的组织,如肝脏、肾脏等,需考虑此原因。
2.
封闭液的使用。是否选择使用了正确的封闭血清。电荷吸附所造成的非特异性背景染色的消除方法是以二抗动物的非免疫血清(正常血清),用PBS稀释为3%-10%溶液孵育切片,以封闭吸附位点。另外,取材时避开出血、坏死区亦极重要。最近有些国内的实验室应用5%脱脂奶粉替代血清进行抗原封闭,效果也不错。同时正常血清也封闭了内源性Fc受体、内源性IgG的非特异性结合位点。
3.
所选择的抗体是否符合试验要求。因抗体不纯、标本片中含有与靶抗原相似的抗原决定簇等原因造成的非特异性染色可通过使用高纯度、高效价的抗体,或者使用针对更具特异性抗原决定簇的单克隆抗体来解决。
4.
一抗的使用浓度是否过高。过高常常会出现整张片子着色。
5.
冲洗是否充分。冲洗液体积及冲洗时间均需达到要求,应严格执行操作规程。
6. DBA
的使用是否正确。DAB的孵育时间过长和配制方式不正确可以产生某些背景颜色。.
7.
检查二抗与标本的内源性组织蛋白是否有交叉反应。.
8.
组织抗原弥散:染色结构不清,主要见于组织切片固定不及时造成。
10.
脱蜡不完全,粘片剂过多。
部分着色
1.
局部着色:切片捞片时应一步到位,避免产生气泡,组织局部鼓起。
2.
阴阳着色:切片未放平,滴加试剂偏向一侧。
Copyright © 2009-2010 广州深达生物制品技术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广州市今鼎科技
粤ICP备09099250号